02-89924292 / 台北
人工智慧顯微鏡影像分析入門指南
| Image-Pro 影像分析軟體 | MA-Pro 金相分析軟體 | 金相材料分析應用介紹 | 金相分析相關國際標準規範 |
提供您精確且專業的AI影像分析技術指南,幫助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將更多精力投注於數據分析,而不是浪費時間在處理繁瑣的邊界標記工作上。
為何要將 AI 導入你的顯微鏡工作流程?
Why Bring AI into Your Microscope Workflow?
無論您的需求是識別細胞結構(Cellular Structures)、評估金屬材料的晶粒尺寸(Grain Size)還是檢查製造零件的品質,全都面臨著一個共同的挑戰:原始顯微鏡圖像很少能夠直接轉換為所需的表格數據。
傳統的影像處理(Image Processing)方法,例如,閾值(Thresholds)判斷、形態濾波器(Morphological Filters)和手繪輪廓(Hand-Drawn Outlines)等,在面對影像雜訊較多、對比度低、密集分布或形狀異常的分析目標時,軟體處理速度就會變慢。相比之下,深度學習模型(Deep Learning Models)能夠直接從代表性數據中,學習分析目標在視覺上的複雜性,並運用所「學習」的模式匹配能力,不做任何改變且持續穩定地處理成千上萬張影像。
AI影像分析技術帶來三大優勢:
- 速度 (Speed):可在數秒內分割或分類數百張影像,省去手動描繪輪廓的繁瑣過程。
- 一致性 (Consistency):凌晨 2 點的結果與下午 2 點的結果相同,模型不會疲勞或產生偏差。
- 敏感度 (Sensitivity):能識別細微的外顯特徵(Phenotypes)或微弱的缺陷,而傳統的基於規則的濾波器(Rule-Based Filters)則容易忽略這些細節。
簡而言之,本指南將解釋 AI 的基本概念,幫助您判斷何時或者如何在自己的實驗室或生產線中採用 AI 影像分析技術。

圖 1. 透射式電子顯微鏡(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)所拍攝的數位影像使用 AI 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進行影像分割(Image Segmentation),最終影像分析(Image Analysis)結果標示出各種不同的細胞內結構,而傳統的灰階範圍選取方法則難以精確描繪這些結構。
關鍵術語
Key Terms You’ll See
在我們深入探討之前,讓我們先了解幾個關鍵詞定義,以確保本文內容清晰易懂。
關鍵詞 (Term) | 工作定義 (Working Definition) |
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(AI) |
能夠模擬人類層級模式(Human-Level Pattern)進行識別(Recognition)或決策(Decision)過程的演算法。 |
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(ML) |
屬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分支,模型(Models)在訓練過程中接觸到的大量數據與多樣性,這個概念與數據可見性(Data Visibility)或數據呈現(Data Presentation)密切相關,且影響模型的學習能力與泛化能力。其中模型(Models)會透過數據曝光(Data Exposure)來提升自動化性能。 |
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|
機器學習堆疊許多神經層來捕捉複雜的影像結構。 這個描述指的是深度學習模型,特別是深度神經網路,它使用多層神經網路來分析和理解影像中的細微結構。 |
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|
一種分層模型(Layered Model),能從數據(如,視覺、文本、信號等)中學習特徵。這個描述是機器學習中的深度神經網路,它透過多層結構逐步抽取資訊中的重要特徵,廣泛應用於影像辨識、自然語言處理和訊號分析等領域。 |
卷積神經網路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(CNN) |
一種神經網路(Neural Network),其層使用卷積濾波器(Convolution Filters),使其在影像處理方面特別有效。這類神經網路透過卷積運算提取影像中的關鍵特徵,使其在物件識別、醫學影像分析和自動駕駛等領域有廣泛應用。 |
分割 Segmentation |
將影像分割成有意義的區域(Region),如細胞(Cells)、晶粒(Grains)、纖維(Fibers)、焊點(Solder Joints)等目標。這個過程通常稱為影像分割(Image Segmentation),在電腦視覺和材料科學領域中非常重要。它能幫助識別影像中的不同結構,使分析更加精確,例如在顯微鏡影像中區分細胞類型或在工業檢測中辨識焊接品質。 |
標註 Annotation |
人工繪製的輪廓或標註,用於訓練神經網路。經過整理後,它們成為「真實標註(Ground Truth)」數據。 這通常稱為標註(Annotation),是機器學習訓練過程中的關鍵步驟。標註者手動標註影像中的物件、邊界或感興趣的區域,確保模型學習準確的特徵。經過整理和驗證後,這些標註數據成為真實標註(Ground Truth),用來評估模型的準確性。 |
訓練週期 Epoch |
在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中,Epoch(訓練週期)指的是模型對整個訓練數據集進行一次完整學習的過程,由於現代深度學習技術的計算效率提升,許多模型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 Epoch(訓練週期),通常以秒為單位計算,而非小時。換句話說,當所有訓練樣本都被模型學習一次,就完成了一個Epoch(訓練週期)。 |
交集比聯集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(IoU) |
量化分割品質(Quantifies Segmentation Quality)的方法,透過計算AI 掩碼(AI Mask,或譯為遮罩,指人工智慧生成的遮罩)與「真實標註(Ground Truth)」的重疊區域,並將其除以兩者的總覆蓋面積。分數範圍從 0(完全不匹配) 到 1(完美匹配),通常 0.8 或更高的值,則被視為可靠的結果。這種指標常用於評估影像分割模型的準確性,確保 AI 能夠準確識別目標區域。在電腦視覺和物件偵測領域,IoU 是一個衡量預測邊界框與真實邊界框重疊程度的指標。 |
表 1. 本文中使用的關鍵術語詞彙表,這些術語與人工智慧(AI)和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主題相關。括號中的所有縮寫將在本文中以簡化形式使用。

圖 2. 顯示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演進的時間軸:早期的規則導向系統(Rule-Based Systems)方法在1980年代讓位於機器學習(Machine Learning),後來到2010年代至2020年代間發展為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,此時間軸展示了 AI 技術的發展歷程。這些技術的進步使 AI 能夠更準確地理解數據、預測結果,並在各種應用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歷史概況
A Brief Historical Snapshot
教會機器「思考(Think)」的想法並不新鮮;它可以追溯到西元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(Dartmouth Conference),人工智慧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AI) 一詞就是在這次會議上誕生的。正是在這次會議上,像約翰·麥卡錫(John McCarthy)和馬文·明斯基(Marvin Minsky)這樣的先驅提出了模擬機器學習的雄心壯志。當時,一些早期的成功案例,例如弗蘭克·羅森布拉特(Frank Rosenblatt)在西元1958年提出的感知器(Perceptron),暗示了未來的可能性,但受限於當時硬體的限制使得該領域進展緩慢。
時序快轉到 2010 年代繪圖處理器(GPU)的蓬勃發展,突然間基於大數據(Big Data)和大規模平行處理(Massive Parallel Processing)的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技術突飛猛進,將數十年的理論轉化為日常現實。如今,深度學習理論(Deep-Learning Theory)已成為實用的工具,能夠在短短數分鐘內處理高解析度顯微鏡堆疊影像。
為何選擇人工智慧? ——五個持續存在的難題
Why AI? — Five Persistent Pain Points
想了解人工智慧(AI)為何如此重要,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回想你已經很熟悉的那些惱人痛點。
在〈圖像分析的五大困境——以及如何解決〉(Five Frustrating Realities of Image Analysis—And How to Fix Them) 的文章中,我們總結了常見的障礙:結果不一(Variable Results)、脆弱的腳本(Fragile Scripts)、處理量瓶頸(Throughput Bottlenecks)、陡峭的學習曲線(Steep Learning Curves)以及再現性差距(Reproducibility Gaps)。每個痛點都源於依賴操作者主觀判斷的規則導向步驟(Rule-Based Steps)(例如:操作者的滑鼠點擊方式,或是他們操作疲勞的程度)。
人工智慧(AI)透過直接從圖像資料中學習模式、統一應用這些模式並在幾秒鐘,而不是幾小時內完成所有操作來解決這些脆弱性。
適合人工智慧的核心影像分割任務
Core Segmentation Tasks Suited to AI
由於 AI 模型是從範例中學習,而非仰賴硬性的閾值(thresholds)設定,因此它們在以下兩種關鍵的影像分割(Image Segmentation)情境中,表現優於傳統方法:
- 語義分割(Semantic Segmentation) — 語義分割會根據像素的類別進行色彩編碼(Color Codes),將像素歸類為不同類別,而非單獨的物件。在下面的範例中,一整排停放的汽車會被塗上相同的「汽車」顏色,而所有相連的樹木則會被塗上相同的「樹木」顏色。
- 實例分割(Instance Segmentation) — 實例分割會為視野中的每個物件產生一個獨立的遮罩(Mask),這樣你就能以相同的可靠性,計算和量化從細胞核到金屬晶粒或焊錫球的任何物體。在下面的範例中,一個基於 Cellpose 的模型(Model)即使在細胞互相接觸的情況下,也能將它們區分開來。

圖 3. 語意分割(Semantic Segmentation)顏色編碼的範例。

圖 4. 使用基於 Cellpose 的模型對單一細胞進行實例分割的範例。
比較研究顯示:
方法 Approach |
典型準確度分數 (IoU) Typical Accuracy Score |
痛苦程度 Pain Level |
手動描繪 Manual tracing |
黃金標準,但速度慢,≥ 0.9 | 耗費大量時間 |
基於規則(Rule-Based) 閾值 ↔ 分水嶺演算法 Threshold ↔ Watershed |
≤ 0.70 | 處理雜亂影像時容易失效 |
傳統機器學習 (K 均值聚類) Deep Learning |
≈ 0.75 | 錯過精細邊緣 |
AI 深度學習 CNNs AI Deep Learning CNNs |
0.85 – 0.95 | 快速 + 準確 |
表 2. 從手動追蹤到 AI 深度學習 CNNs 的不同物體辨識技術的比較以及每種技術的典型準確度和痛苦程度。


圖 5. 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應用中物體辨識技術(Object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s)的比較。 上圖:Chick CAM Assay-從原始影像到 AI 驅動的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,實現精準的血管分割(Vessel Segmentation)。 下圖:DIC Water Droplets-使用 AI 增強物體檢測(Object Detection),以提高精確度和一致性。
了解卷積神經網路(CNNs)—— 現代 AI 影像分割的引擎
Understanding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(CNNs) — The Engine Behind Modern AI Segmentation
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影像工具主要由卷積神經網路 (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, CNNs) 驅動,這是一種專門為圖片而非數位電子表格設計的神經網路(Neural Network)。 CNN 透過將數十個(然後是數百個)微小、可訓練的濾波器,在每個像素的行和列上滑動來學習:
- 早期層(Early layers):就像邊緣偵測器(Edge Detector)一樣,對簡單的對比和線條做出反應。
- 中間層(Middle layers):將這些邊緣組合成紋理(Texture)、斑點(Blob)或重複的圖案(Repeating Patterns)。
- 深層(Deep layers):組合出完整的形狀——細胞(Cell)、晶粒(Grain)、空隙(Void)、樹突(Dendrite)——並判斷每個像素是屬於邊界之內還是之外。
由於每個濾波器(Filter)都是直接從您標註過的範例中學習而來,因此 CNN 能自動適應各種複雜紋理,例如:模糊的粒線體(Fuzzy Mitochondria)、樹突孔洞(Dendritic Pores)或合金析出物(Alloy Precipitates),這些紋理若使用基於規則的流程,將需要無止盡地調整參數。而 U-Net 或 Mask R-CNN 等架構,只是單純地堆疊並連接這些卷積層(Convolutional Layers),就能在捕捉全局上下文的同時保留更多細節,最終產生的輪廓能接近人類的精確度,但在現代 GPU 上只需幾毫秒即可完成。

圖 6.用於分層影像學習的具有堆疊層和密集連結的深度神經網路示意圖。